加强生态技术和工程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一、整体性管理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管理工作中要特别予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整体运动规律,切忌人为切割。
例如,我国大江大河大湖几乎都是跨行政省区的,它们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却都是以行政省区为单位,划片负责。这就使流域固有的水文、气候、时空变化等的整体性得不到体现。淮河流域的恶化就是一个只顾本地,不顾流域;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例子。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的综合治理应既考虑中、下游,又兼顾上游,走全流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生态恢复与重建
所谓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就是使这些受损害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作的努力。而重建(rehancement)是将生态系统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增加了人类所期望的某些特点,压低那些人类不希望的某些自然特点,改善的结果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其初始状态。改建(rehabilitation)则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不良状态得到改造。
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以陆地矿山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9000多座大中型国营矿山,26万座乡镇和个人经营开采的矿山,使自然系统受到大的干扰、破坏,造成生态系统恶化(degradation),已形成废弃地200万hm2,每年还以2.5万hm2的速度在扩大。这不仅对衣耕地的威胁,也是重大环境污染源,必须加以生态恢复和重建。
受损害系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当生态系统受损害是没有超负荷并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干扰和压力被解除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在进行围栏保护,几年之后草场即可恢复。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仅靠自然过程是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加以人工措施才能迅速恢复。
对受损害生态系统制订恢复与重建计划。进行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环境质量的监测。对矿山系统,可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资源化,推广开发废弃物最小量化技术。在垦复植被方面要做好功能区的划分、物种选择、群落配置和植被等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工作等。具体地做好基质改良、有害物的处理、土地的平整、水肥保持技术、种群扩大技术。所采用的恢复措施必须符合生态系统的规律。否则,会引起后患。
恢复与重建的实际效果是检验工作的成果标准。检验中要防止把恢复看作再翻版的理解。因为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特定气候和生物学进程的系列产物。即使是最理想条件下,完全的恢复也是不可能的。已恢复的生态系统(restored ecosystem)要求标准至少有三个不同方面: ①基本恢复到初始结构和功能条件,尽管系统结构和组分可能与初始状态有了明显不同;②已被确认为恢复到可用程度,被公众社会所接受; ③恢复到具有初始状态组成成分存在的结构和功能的状态。事实上,一个良好的恢复与重建计划应包涵着这些内容的方方面面。
三、实行清洁生产
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提出这种概念,当时有称之为“无公害工艺”、“无污染生产"和“废料最少化”等,后来统称为"清洁生产" (clean production)。
实行清洁生产包括三个方面主要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生产过程中无或少废物以及生产对环境无害的产品。我国至今最重要的是工业污染,涉及轻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纺织等。这样,它们在生产中就需要在原料规格、生产路线、工艺条件、设备选型和操作控制等方面加以改造,特别加强生态的技术措施和工艺设备,消除污染物的产生。我国南京一些化工厂采用加氢还原代替铁粉还原生产苯胺的工艺,大大降低了废渣的排放量而且使苯胺的回收率提高到99%。
四、资源化管理
在生态学家眼中,废物与资源之间不存在鸿沟。作为固体废弃物的垃圾就是一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垃圾问题亦日益明显。1996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日达1亿t,而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它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亿t。全国已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这些垃圾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由于堆放,它还侵占土地面积多达5亿m2。
对垃圾必须加强管理。首先扭转将垃圾作为废物的传统观念,把垃圾作为一种宝贵资源来对待。采取多种途径将垃圾资源化处理:科学分类收集;直接回收利用,如碑酒瓶等玻璃器皿的重新利用;循环利用,如利用废纸、废塑料的再生利用;综合利用,如将有机物垃圾生产成复合肥;利用垃圾中可燃性物质燃烧产生热能,实现热电联供,建立垃圾资源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五、少量化、循环利用型管理
遵循经济生态规律,进行管理。要将宏观的工、农业生产系统工程和生态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采用少量化和再生循环等多种途径,解决水资源问题。
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我国就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年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3,人均水量不足2400m3,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由于缺水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农业是大户,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传统用水量大,浪费亦很多。要推广喷灌、滴灌少量化用水。工业耗水量太高,万元产值耗水量达225m3,为发达国家约100m3的2倍多。要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要充分利用城市污水,采用土壤处理法将城市污水作为农业灌溉用水,水浇灌后,一部分蒸发,一部分渗为地下水,氮、磷留在地表层为植物所用。但污水水源复杂,要谨慎行事。
六、绿色工程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是建设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等使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到2003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17.6%以上,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绿化覆盖率达到30%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m2左右。
为此,要大力进行绿色工程:①切实做到抚育与更新相结合,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提倡全民搞绿化。②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典型的多种生态系统就地加以保护,防止进一步恶化。保护和抢救濒危珍稀动、植物。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植树种草和森林保护有特殊意义,要求较为平缓的地区保持30%的林地面积,山区最好地能达到6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
把生态建设与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结合起来,增加荒漠区的林草植被为主,生产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积极治理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控制荒漠化扩大。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种草等措施,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式经营,实现草场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近年来提出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新概念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省悟的标志。它提醒人们要像维护人类健康般地维护生态系统健康,要像对待人类健康般地管理生态系统。对受损害的生态系统要坚决制止继续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开展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措施,百般努力,使之恢复、重建,达到生态系统健康的目标;对于良好的生态系统一定要防止任何干扰和破坏,维护其健康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深对生态系统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的水平和质量。
(图片来自网络,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摘自科学出版社·蔡晓明编著·《生态系统生态学》·第四篇 生态系统演化和管理·第二十章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