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取消后园林企业如何唱戏?

发布时间:2017/6/26,浏览人次:83859


   近日,在青海西宁举办的“融汇与生长———自然和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建筑与园林艺术”主题交流研讨会上,多位行业领导、知名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园林古建企业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激烈研讨。经过专家剖析,参会人员对于新常态的应对之策达成共识———结合当前形势和企业实际情况,顺应国家政策形势、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创新发展,将是广大园林企业在变革“阵痛期”首要完成的成长之路。

                       新常态需要新面貌

4月中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27号文发布,明确取消园林绿化施工资质核准。园林资质取消,企业失去了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在已然开放却尚未完善的竞争环境下,大批辛苦博得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实干型企业不仅要面临拥有雄厚资金、丰厚资源的国企、上市企业的强势“压境”,还要克服“游击队”企业灵活运作、低成本运转带来的重重干扰,可谓痛彻心扉,满肚子苦水无处倾诉。

对此,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秘书长商自福表示,取消园林绿化企业资质,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从发展角度讲,它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影响不大,也为很多没有取得高等资质的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最难受的是那些多年靠高等资质生存的企业,‘吃老本’、‘混日子’的幸福生活将一去不复返。”

住建部在27号文中明确指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市场管理方式”。基于此,商自福强调,今后园林企业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和培育更适合自身的新模式、新产业。“打铁还需自身硬”,他说,只有企业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增强综合实力,如在人才储备、资金流、市场占有率、企业信誉等方面做足功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更严格的新市场评价体系(如资信体系)中取得“高分”。

未来,市场将进入诚信时代,企业必须加强自律,按规矩出牌,时刻以诚信为原则做好每一项工作。“当前的行业乱象不会长久,经过一两年过渡期,待市场秩序规范、政府监管体系完善后,行业又将步入良性大发展阶段。”商自福说。

武汉农尚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顾问吴世雄与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宝富结合各自的从业经历,对后资质时代的企业发展做了解读。

在吴世雄看来,美丽中国的逐步深入为园林企业描绘了“青山、绿水、蓝天”的大好前景,而PPP项目、特色小镇建设以及“2020年实现城市双修初见成效”的目标又让行业看到了未来甚至几十年内将会分享到的巨型蛋糕。

如何抓紧改革创新的时机,迎难而上?吴世雄给出三点建议:其一,拓展平台,申办(包括晋升)建筑业资质,获得多方面生存发展空间;其二,积极参与资信平台建设,重视企业的市场行为,杜绝不良信用记录,尽可能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的各种奖项;其三,有条件的企业争取走上市的道路,或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抱团取暖谋求联合发展。

梁宝富认为,新环境下企业要做好两件事。一则,对外树形象;二则,对内练真功。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扩大资金、丰富资源扩充资本,强化综合实力,振兴行业形象。其次,通过储备人才、迅速创新、集聚资源,为企业能力加码。另外,加强企业凝聚力,用待遇留人、文化留人,塑造并显示企业品牌。“抱团发展也是一个明智之举,借助团结的力量引领市场,引导政府,赢得社会对行业的尊重,谋求企业的大发展。”

                      乡村建设突出场地优势

离开喧嚣的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颇有研究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军教授指出,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历次政策与行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都做过大量的部署和实践。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再到留住乡愁的乡村建设,国家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推进。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深刻解读: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尽管身处良好的政策环境之中,但近些年的实践也让人们认识到乡村建设存在的不利因素,诸如乡村生活环境恶化,基本生存条件亟待改善;老房子条件差,不如新房子生活水平高;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生土材料弃用,传统技艺失传等。这些短板加上建设性破坏,使得不少村落伤痕累累,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或是被廉价利用,或是遭肆意破坏,与良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那么,村落保护的正途在哪里?王军建言,从村落选址、传统格局、人文资源、社会环境、自然风貌等角度入手,提取传统村落基因,实施智慧营造。对此,国务院参事刘秀晨表示赞同,他呼吁广大园林工作者在美丽乡村、“一带一路”的相关建设中,珍惜并善用地方资源,突出所建项目在生态方面的价值提升,不要把关注点集中在对当地文化的浅层理解和机械化表现上。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陆琦曾参与多个乡村建设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他指出,留住乡愁不是单纯地追求情怀,也需要良好的视觉感受。具体建设,要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积极调研场地原有文化信息,保持乡村应有的风貌,体现其内涵和原有的有序景观。例如采取连村模式进行区域性规划,挖掘各村落特征,把优势做强,形成个性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我个人对乡村景观发展抱有信心,园林企业不妨将眼光投向乡村,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陆琦说。








                                                                                  以上内容来自腾讯新闻